学习之道

在讨论学习之道之前,我们需要定义什么是学习。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提到过「从大体上来说阅读可以分为两种目的:获取资讯和增进理解。」而学习,我认为就是增进理解,阅读是学习的一种途径,除此外我们还可以上课,或者看视频的方式来学习。既然学习就是增进理解,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呢。

在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所谓专注模式就好像我们全神贯注的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通过理性和逻辑分析来尝试解决问题。

专注模式是把精神集中于已在脑中形成紧密关联的事物上。启用专注模式,常常是因为已掌握的基础概念对于你而言既熟悉又轻松。

当遇到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点相关时,专注模式可以有效的聚焦于这些问题上,从而帮助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遇到的问题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或者与已知的问题有关联但并不那么明显时,专注模式可能反而会成为绊脚石。出现绊脚石的原因是因为「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人们对于处理常见问题的方法,当某累问题经常出现时,我们也了解了如何解决这类问题,逐渐的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解决这种问题,从而降低解决这类问题时大脑的负担。

当面对联系不那么明显的问题时就需要依赖于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发散模式是任由思维随意飘散,不要聚焦于某一特定的事物。通常人们认为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是应当使用专注模式,但现实中我也会经常遇到一种情况,有时候集中思考一个问题时反而找不到答案,而当你不在去想这件事情的时候答案却忽然灵光一闪的出现了。

通常认为发散思维是具有创造性的。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就是首先了解(创造)新事物,为这些新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然后将这种联系固化,最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利用专注模式快速解决。而这种将新事物(概念)固化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

作者在书中将记忆也分为两种: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对此直观的理解就是工作记忆就像是计算机的内存,而长期记忆就是存储系统(硬盘)。当我们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候我们消耗的是工作记忆,而当我们从记忆中提取某种信息时在是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是有限的,现在普遍认为只有 4 个单元,作者称每一个单元为组块,而我将其理解为是概念,也就是我在《从「程序」的角度来理解世界》中提到的对象。4 个概念之间有 43 (64) 中关系,是不是说我们的大脑内存只有 64 bit 呢?工作记忆有限但长期记忆则看似无限,那么更高效的处理信息则是让尽可能的多的信息变成长期记忆,也就是思维定式,这样就可以为新的知识腾出工作记忆的空间。

要构建长期记忆也并非易事,长期记忆需从可以的联系,让原本陌生的事物和关系逐步变成肌肉记忆。作者将这个过程称之为「构建组块」,实际上就是理解概念,并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然后将其固化。

专注的联系和重复是创造记忆痕迹的过程。

真正的固化需要长期的积累,一个有效的方法是 Flashcard(闪卡),Flashcard 的最初的方案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录在一张张卡片上,然后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背一次,对于已经记住的内容则可以过更长的时间再次背诵。实际上现在很多的英语单词 App 都有类似的模式,Flashcard 并不是短期记忆的工具,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工具,想要把内容固化下来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长期练习最大的敌人是拖延症,人们总是或多或少的会想要拖延枯燥无味的背诵工作,作者也在书中介绍了如何对抗拖延症的方式,包括养成习惯、冥想以及使用 GTD 来帮助自己。

实际上习惯养成本身就是一种肌肉记忆(固化的过程),所以有固化本身来对抗拖延症听起来有点荒唐,就好像一个只有在有光的时候才可以量的手电筒。其实冥想和 GTD 也是如此,每个方法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可以。

对于短期记忆也有一些方式,这种方式并不能够帮助固化,但是对于脱稿演讲这样的短期内容则非常有帮助,作者在书中也介绍了一种被称之为「记忆宫殿」的记忆方法。但这其实与学习似乎没有太多的关联。

本书最初的目的实际上是写给那些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同学,因此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看会觉得有些地方写的过于啰嗦,而且很多案例实际上也没有必要,特别是后面几个章节基本上就是在不断的重复前面提到概念,如果提炼一下应该可以减少一半的厚度。

虽然我自己已经理解了这个中的概念和方法,但作者也通过更多的案例以及「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为什么这些方法有用。如果只是想要快速了解方法的人,建议直接阅读每个章节最后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