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四次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了,之前的阅读之后总是跃跃欲试,在阅读了一些书之后又发现自己其实还是不是特别理解如何去阅读一本书。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王朔的书几乎全都读了一遍,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在回头去看,可能已经无法记起每一本中的内容了,这并非是我想要的结果。就但从文学作品来说,我想要的自然不是完整的记住书中的内容,而是至少在与人谈论起这本书的时候,我能够发表出自己的看法。于是带着这个问题我又一次阅读了本书,期望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有目的性的去阅读一本书,而且你应当有目的性的去阅读一本书,而不是随便拿到一本书就直接开始仔细的阅读。书也要好坏之分,好的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烂书,通常也不会整本书都是烂的,我们只需要找出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即可,并不需要通篇阅读。

从大体上来说阅读可以分为两种目的:获取资讯和增进理解。了解自己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目的,能够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利用合理的时间来获得最大的收益。有目的的阅读同样意味着主动的阅读,没有目的的阅读会逐渐丧失主动性,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放弃,因为找不到让自己继续读下去的理由,阅读巨著更是如此。

获得资讯的阅读就像是阅读新闻那样,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知道在某个时间和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只需要获取这个信息,获取的信息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进一步的行动。例如投资人士关注商业新闻和行业新闻,当发生某件事情时可能会需要更改自己的投资策略;粉丝们关注明星的新闻动态,例如在哪里开演唱会时,可以提前准备。信息的获取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指导下一步的行动。

增进理解可以理解为学习,例如我们学习一门新的技术,或者阅读一些哲学的书,这些书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和解答某个具体的问题。新闻是资讯类的文章,但是新闻评论则是增进理解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评论员是如何对事件进行解读,以及原因和影响,阅读这类型的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自己去评论和理解某件事情。

在讨论阅读方法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和阅读一个主题的方法是有所差异,但也是相关联的。阅读一个主题可以简单理解为需要找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或者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某个事物时,而阅读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书籍的行为。也就意味着阅读一个主题,实际是包含了很多次的阅读一本,与之不同的是多数时候主题阅读中的阅读一本书并不需要完整的阅读,而是阅读相关的章节;而阅读一本书,则是从头到尾的去理解一本书。

阅读的阶段

我们先从阅读一本书的方法说起,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阅读目的,也对应着不同的阅读技巧,虽然作者在书中有提出一套框架来辅助阅读,但是面对不同类型的书籍,具体的操作还需要相应的调整。但从阅读一本书来说,可以有三个层次的阅读:

  1. 基础阅读
  2. 检视阅读
  3. 分析阅读

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一句话的意思。也就意味着读者需要理解这句话的每个字是什么意思,通常是我们刚入学时识字的阶段,或者说新学习一门外语时的。所以这个阶段的读者可能会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相信多数人都已经跨过了这个阶段,所以当我门说阅读的时候通常都是直接从第二阶段开始。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的目的是快速的了解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如果是为了获取资讯而阅读,我们通常不需要关注很细节的内容,也不关心作者的用词,而是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于多数新闻而言,我们只需要阅读标题就已经了解发生了什么。

那么对于一本书籍而言,检视阅读的目的是快速了解本书,找到这本的定位,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阅读。检视阅读就包括两个部分:

  • 有系统的略读
  • 粗略的快速阅读

略读

略读并不需要完整的翻看整本书,通过阅读序言和目录、书中的索引和出版商的推荐内容,以及快速翻阅几篇与主题关系密切的段落,来了解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在略读的过程中可以从一些句子中找出作者的核心逻辑,可以快速判断作者的逻辑是否合理也可以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继续阅读。

略读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实用类书籍。小说和历史类的书籍多数都有连贯性,略读很难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此时可以利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来检视文学书籍。

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是完整的把书读看完,但是并不研究细节,也不理会作者的用词,碰到不理解的内容也不需要停下来。这种阅读方式对于第一次阅读一些小说和文学作品时会比较有用。快速阅读小说可以让我们快速了解作者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可以快速判断自己是否喜欢这个故事,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再深入阅读。

快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提前判断是否还有必要深入阅读。如有需要,才会进入阅读的下个阶段。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特别适用于论述性的书籍,论述性的书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递知识,也就是前文阅读目的中所描述的「增进理解」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可以继续细分为: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歌、历史、人物传记、科学、数学、哲学和社会学。虽然同属于论述性的书籍,但是在具体的阅读中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分析阅读总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的是理解作者提出的问题,第二阶段的目的是找出作者的答案,第三阶段则是对作者的答案进行回应(评论)。

内容和结构

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是分析阅读的基础,如果检视阅读让我们已经决定要继续深入阅读这本书,那么这个阶段,就是为接下来的阅读指明一个方向,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那么在了解书籍的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解答的问题后,你可以了解这个问题是否与自己相关,也可以再一次判断自己是否还需要继续阅读。

规则一: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分类的目的是确定阅读的方法,不同的书籍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更好阅读。例如前文提到的大多数小说只需要做到检视阅读即可,但是如果你打算专门研究该作者的所有作品,那么分析阅读就很必要了。但是小说和哲学的阅读方式是迥然不同的。

规则二: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通过看书籍的推荐内容和序章,很多时候已经可以大致的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了。而真正检验自己是否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作者到底说了什么。

规则三: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本书,通过作者会在「序」中会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和结构,作者会指出本书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多个个章节,其对应的内容会是什么。但这也仅作为参考,因为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分类法多少都有些出入,那么作者写这本书的结构未必适合你。所以要使用自己的方法来重新整理下。

在检视阅读之后你应该已经有了一些大概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整理出一个大致的结构,因为结构没有所谓的对与错,你可以在继续的阅读中持续修改这个结构。自己整理的结构可以让自己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整本书的理解。

思维导图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用来拆解答案和规整结论的工具。

规则四: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把找到问题放在规则四,我觉得可以和规则三交换下顺序。我理解中的大纲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针对这本书的,如果你还不是特别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内容,例如作者介绍的是你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点,那么按照作者的结构去理解一本书是推荐的做法。第二种是你已经有所了解的内容,但是作者提出的问题你可能从来没有遇到过、思考过,那么针对这种书,你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试着理解作者所提出的问题,并将问题进行拆解,这拆解的部分就是个人理解的这本书的结构。如果说规则二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要解答的问题,那么规则三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问题拆解,然后观察作者是否有提到自己拆解的部分。

所以规则四和三的顺序按照对书籍内容理解程度的不同,我认为是可以调换顺序的,如果你了解作者将要介绍的内容,那么先找出问题然后列出框架,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从书中寻找自己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通常小说和文学类的作品是不会有此项的,主要是针对实用型、哲学和科学类的书籍。这几类书籍主要是想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实用型的书籍则是关注于某个很实际的问题。

主旨和结论

第一阶段我们的目的是找出作者的问题,那么第二个阶段就是找到作者给出的答案。但是并非每本书作者都会给出明确的答案,如果没有,也应该了解为什么作者无法给出答案。

规则五: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关键字很多时候一些概念,例如在《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中会出现大量经济学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关键字,要理解作者的意图就需要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含义。

在小说和文学类作品中不会出现概念和定义,但是会出现人物、时间和地点,这些也都是这本书的关键字。

有时候作者会在「序言」中表明那些字是关键字,通过斜体或者粗体的方式来标注。另外一个找到关键字的方法是注意作者与其他人的争执点,这些也是关键字的标记。

规则六:找出书中的关键句,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所谓的主旨就是一个答案。前面我们提到作者想要解答的问题,但是要解答一个问题通常会引入很多细小的问题,在规则三中如果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拆分作者提出的问题的话,那么主旨句,就是作者回答你这些问题的句子。

同样作者也会在书中提出一些问题,主旨句也同样是这些问题的答案。

规则七: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这种论述其实是与作者提出的问题息息相关,最高层就是作者对该问题的直接回答,通常这种答案并不容易理解,也就自然引申出了很多解释,来解释这个答案。那么一本书的基本论述,就是这样的结构。如果作者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相信也给出了原因,那么书籍论述就是这些原因,为什么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规则八: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规则八可以说是对前面的内容做了一次总结,我们在规则三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在规则六中找到了答案,但是很多时候作者也有自己的不足,或者没有考虑到的地方,那么这里就是找出哪些是没有解决的。

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会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作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也就不会去解答这个问题,另外一种就是作者知道这个问题,但是没有给出答案,还有一种就是作者知道这个问题,但是也明确告知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评论一本书

评论一本书并非我们阅读的目的,正如前文所说,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但是阅读也并非是一味的接受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和论证,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局限的,在这个局限下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要带着与作者「辩论」的心态去阅读,不仅要了解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也要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作者的所言是否正确。

对一本书的评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原意;第二部分是自己的理解,加上规则八中列出作者解答和未解答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自己对作者看法的评价,或好或坏。

规则九: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在做完前八个规则之前,不要妄加评论。如果你都不理解对方说的是什么,怎么能够批评呢,如果对方说的和你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用词和角度不同罢了。所以任何批评的前提是你足够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之后,在提出自己的看法。

规则十: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以前人们还相信地球是平的,太阳绕着地球转呢。要了解我们阅读一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批评作者,而是为了增进自己的知识,那么评价一本书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增进自身的知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给了我们一个大多数人忽略的忠告。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却没想到要学习的是真理。

规则十一: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知识与观点不同,观点更多的是个人的想法,而知识则是通用的适用于每个人的。所以当我们的批评作者在书中的论据不完整或者逻辑不可取时,我们并非在批评作者的观点,而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作者做的不够严谨,还欠缺些什么。

也就是所有的批评都要有理有据,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知识都会有所差异,很多时候我们所讨论的场景与对方所讨论的并不相同,因此也很容造成观点上的差异。评论的前提是先说出自己的假设和前提,在与对方相同的情景下来提出反对意见。

理性的批评

再次强调,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批评的目的同样如此,批评不是为了谴责作者的无能,而是让自己了解要解答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理想化的批评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 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争论的时候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2. 要向对方说明自己的前提和假设;
  3. 派别之争无可避免的会出现盲点,要尽量的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常说批评要有理有据,同时批评本身也是一篇文章,批评的内容也有其读者,那么作为批评者不仅需要明确的指出作者的纰漏,还需有有条理的指出是何种纰漏。当我们明确的发现作者的论述有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具体描述问题出现在哪里。

规则十二: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前面我们提到作者不回答一些问题可能是因为作者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作者的知识点不足,因为这明显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且对作者主要论述的问题会造成影响。

规则十三: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这里的知识错误包括作者论证的前提和事实是错误的,或者作者给出的结论是错误的。这种错误有可能是因为作者缺乏相应的知识,或者说放在如今这个结论已经不能成立了,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能还是成立的。后者是环境的限制,不属于这个范畴。

规则十四: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这里的逻辑错误也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错误,首先可能是论据不足,作者在没有足够的论据下就直接得出了结论。另外一种是基本的逻辑错误。前者需要读者了解作者所说的内容,如果是阅读一本自己从来没有接触的内容,那么推理过程中的论证缺失可能读者很难察觉;后者就是自己的逻辑问题,仔细思考就可以发现其中的谬论。

例如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写道「只有政府有很好的武装力量,就会有好的法律。」这明显是不合常理的,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否完善和武装力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规则十五: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几乎任何一本书都是如此,因此在批评的时候我们需要小心,很多时候受制于时代的限制和信息的流通,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对世界上的所有事情了如指掌,有一些我们了解到的信息作者在当时未必知道。除非正如前提提到的,作者有一些假设或者前提没有得到验证的情况下就得出的结论,那么这样的分析肯定是不完整的,即使最终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

以上的这十五个规则是一个理想化的分析阅读需要使用的规则,但是现实中我们不会这样阅读,但是你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看书评的标准。例如某人在批评或者介绍一本书的时候是否有利用以上这些规则。而作为读者,我们也应当尽可能的去使用这些规则。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是为了了解某个具体的主题而进行大批量的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也就是说同时阅读好几本书,但从一本书的角度来看也包括了基本阅读、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这几个方面。

作者提出「主题阅读所追求的这种特质,可以用这句话来作总结:『辩证的客观。』」我对此的理解就是维基百科。正如维基百科的守则中提到,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有理有据,维基百科的作者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样,主题阅读的目的更多是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某个主题和问题。另外一个场景就是个人的笔记,通常我的笔记分为三类:具体的操作记录,阅读笔记和 Wiki,Wiki 就如同 Wikipedia 一样,只不过是个人的 Wiki,其中更多的是对某个概念的解释,也不乏对某个概念的争执,那么主题阅读对于整理这类型的个人笔记也有很大的帮助。

主题阅读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在真正的进入阅读之前我们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

第一个准备就是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主题。例如这本书的所研究的主题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那么我们首先明确书有很多种,中文书和英文书,文学书和哲学书,我们是要研究其中的某一类书籍还是整个类目。如果是后者,那我们继而提出的问题就是不同类型的书籍的阅读方式一样吗?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我们可以让这个主题更加明确。从而可以更清晰的定义出这个主题的边界。

当我们了解到主题的边界之后,接下来可以找到相关的书籍。例如与阅读相关的书籍除了本书之外当有专门介绍《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以及《快速阅读》、《阅读与故事》等书籍,那么我们目的就是找出与之相关的书籍,越多越好。

通常于某个主题相关的书籍会非常之多,要全部进行分析阅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分析阅读中也提到过并非每一本书都值得你去分析阅读。那么接下来的目的就是找出值得分析阅读的书籍,方法就是通过检视阅读快速浏览一遍目标书籍,找到与主题最接近的书,然后留下的继续分析阅读。

当你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才是真正的主题阅读阶段。主题阅读共有五个步骤。

步骤一:找到相关章节

主题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答某个问题,而不是阅读某本书籍,因此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完整的读完一本书,而是只需要阅读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几个部分即可。

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与阅读一本书时不同,阅读一本书的分析阅读阶段,你需要与作者达成共识,也就是使用作者的语言(用词)来理解一些观点。但是在主题阅读中,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而我们的目的是综合去阅读不同的观点,那么势必需要将这些观点都适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语言就是读者自己的语言。这也是比较难的部分,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作者可能使用的不同的用词来回答,而读者需要去理解每个人的意思并翻译成自己的话语。

步骤三:理清问题

虽然我们可能理解了自己的问题,但是作者不理解,因此在一些书中可能作者根本没有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或者作者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或者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可能回答了某个细分后的小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整理出作者所回答的这些问题。

步骤四:界定议题

理想情况下对于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是非常简洁的,只是这种简洁需要进一步的解释。主题阅读中的回答通常是辩证的,也就是有正面的回答也有反面的回答。我们需要找出作者彼此间的不同以及关联。答案的不同可能源于作者个人的认知,也可能源于作者对问题的理解不同,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步骤五:分析讨论

主题阅读的目的并非是找到某个问题的终极答案,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试着解释和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也就需要我们收集和分析不同的作者从哪些角度回答了同一个问题,而作为读者,我们的角色只是整理作者的观念,站在中立的角度让所有人的观点都展示出来。有点像是史学家书写历史一样。


简单来说阅读能力,可以分为识别一本好书的能力,其次才是阅读一本好书的能力。全文所说的阅读,实际上一直都是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要想要让阅读的效果最好就是利用主动阅读。所谓主动阅读其实并不是阅读,而是在书中寻找答案,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试着从书中找到答案。这些问题可以是自己在了解完整本书的大概之后提出来的问题,或者是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看整理出来作者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从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本好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心智,从而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不仅仅是科学类和实用性的书籍,文学书籍往往能够透露出更深曾的含义。多数的实用性书籍可能只需要进行一次分析阅读就不需要继续了,但是文学书却不同,很多时候每一次的阅读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实用性的书籍随着次数的增加会发现书籍的内容在逐步减少,因为自己的心智已经提升了很多,但是文学作品可能在不断的阅读中才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有时候问自己到底阅读的乐趣在哪里?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吗?在阅读《生命的所有可能》时我突然意识到,阅读的乐趣在于它让我不断的思考,而思考让我保持清醒。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有提到读者与作者的另一种乐趣:

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的,此种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这种乐趣是读者找到了与自己趣味相投的作者,正如同我们喜欢在网络上为自己喜欢的微博点赞一样,仿佛作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虽然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这便是读书的另一种乐趣。这两种乐趣无不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也更了解了周围的世界,能够帮助我们洞察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这也是背后隐藏的一种乐趣。

《如何阅读一本书》 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郝明义, 朱衣 书评 简介 电子书下载 Kindle电子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 品牌: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版本: 第1版, 商务印书馆, 如何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