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读书

因为一直想要弄明白商业是怎么运作的,就直接从最基础的经济学开始了,曼昆的两套经济学基础在学校就学过了,但还是拿出来再看了一遍,然后是由两本书想要去深入研究下,一本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另一本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所以选择这两本也是期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经济和资本。虽然马克思在哲学和社会学的领域备受瞩目,但是《资本论》中对于经济的理解在经济学家中似乎没有什么影响。

《资本论》中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但是同时也预测了资本主义终将灭亡的结局。因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资本家能够从获取利润,通过将利润投入再生产,提升产生里,资本家的利润会变得越来越多。从经济上来看这个雪球最终会越滚越大,而对资本的渴望促使资本家不断的改进生产力、通过科技来提升生产效率。但是从政治(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因为资本家的利润是通过剥削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而获取的,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际上劳动者参与到生产过程的比例会逐步降低,例如现代化的工厂中大多数都是通过机械手臂来进行操作,工人的比例相比之前已经大幅缩减,因为劳动者参与生产的比例降低,那么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也就降低,因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体现,那么从经济来看就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的利润会越来越少,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马克思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认为劳动者应该通过革命来夺取控制权,从而消灭资本主义,建立起由工人联合团体组成的社会,从而彻底消灭剥削。

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论》就从来都不是跟经济相关的著作,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和经济的解释,实际上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先不说是否能够达成马克思的目的,但继续研究这本书已经不能够满足我最初期望理解商业和资本的目的。于是就这样吧。


以下是一些草稿:

整本书可以理解为是在解释资本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的循环过程。资本家通过生产赚取利润,使用利润进行投资从而提升生产率,生产率的提升使得资本家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积累更多的资本,从而更多规模的投资和提升生产力。

追求利润是资本的本性,因为对利润的追求,资本不断的改进生产方式来提高效率,从而赚取利润。这当中第一个问题就是利润从何而来?

马克思认为利润是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来获取的,具体来说是通过压榨工人的劳动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取利润。所谓剩余价值,商品在流通的通过中,其价值大于原有的价值,这部分的增值就是剩余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则是通过剩余价值的形式在工人身上榨取剩余劳动。

所谓剩余劳动其实就是加班(不给加班费的那种),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本应该支付但是没有支付的加班费,那么利润就等于未支付的加班费?显然不是。每个人的理论都会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理论就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劳动者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起点和基础。

在实体工业中,生产资料就例如土地、矿产和各种原材料,但是在服务业,例如软件开发中,什么是生产资料?

利润产生的根源我尚未做深入的研究,不过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有提到,「缺乏[[Scarcity]]与竞争[[Competition]]这两个在经济学上不可或缺的概念。」因为缺乏,所以才有竞争,无论是站在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的角度都是如此,而竞争就会导致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价格。我们都知道利润其实就是价格减去成本,如果成本不变,那么供求关系导致的价格变动必然会引起利润的改变。

劳动价值理论是整本书的理论基础,如果这个理论出问题是否意味着整本书都没有必要去阅读呢?也并非如此,毕竟每个人都会受到时代的约束,马克思也不会预料到当今互联网产业的高度发达,按照他认为这种原因产生的根本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而如今 SaaS 平台恰恰就是如此,你所租用的服务器并不属于你,而作为写代码的程序员,用来写代码的电脑却可以属于自己,但这都没有引起社会阶层的巨大变化。

在《价值篇》中我们讨论过了什么是商品的价值,而剩余价值就要从马克思对于商品交换价值的构成说起。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不变资本价值 + 可变资本价值 + 剩余价值,这里的资本等同于价值(货币的体现)。

可变资本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再生产出超过自身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变为可变量,因此,被称为可变资本。

简单理解可变资本就是工人的工资

不变资本

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即购买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被称为不变资本。

那么不变资本看来就是成本中减去工人工资的那部分。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它的各种生产要素价值总额而形成的余额。

对于剩余价值,马克思首先强调它来自于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压榨,同时又说利润来是剩余价值的具体表现,那么也就是说利润产生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然而我们也知道商品的价格是收到供求关系的影响的,如果供应大于需求,那么商品的价格下降,利润也随之下降甚至消失;如果供应小于需求,那么商品上升,利润也随之上升。可见即便是没有工人参与的情况下利润还是可能会消失或者出现。

但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并非没有意义,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代表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也就是加班不给加班费,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衡量,那么利润就不是剩余价值的体现,加班费才是。那么是否给加班费就不存在剥削的行为呢?

前提是我们如何定义剥削?马克思并没有在资本论中清晰的给出「剥削」的定义,Wikipedia 这样描述剥削「使用他人的劳动,却不给予他们足够的补偿。」那么这里的问题就是何为「足够的补偿」,工资加上加班费是否就是足够呢?我尚不知道答案。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介绍了商品和货币这两个基本概念,在《我所认识的商业:价值篇》中我也聊到过货币实际上是价值的代理,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商品种类繁多导致难以建立起等价关系,货币作为价值代理成为了物品之间建立等价关系的中间人,所以马克思说「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但我没觉得他把这件事情说的很明白。

商品首先是一种利用自身属性来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物品。

商品首先是个工具,对不同的人来说又不同的用处,好比是钻石,对公人来说可以用来切割玻璃,对女人来说,那就是爱情的象征。无论用来做什么,都是商品使用价值的体验,作用于不同的人,同样的商品其使用价值便也不同,这些在价值篇中都有聊到。

商品价值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形成。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则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容。

我不是很理解什么是「一般劳动」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

这个我不是很认同,但我觉得我不认同的主要差异是在于对于「商品价值」这个概念的不认同,因为我理解的价值是由消费者决定的,固然生产者会蛊惑消费者,让其误以为某个商品拥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商品价值(使用价值)」我依然认为它是个主观的价值。

第二章: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资本主义社会,则是通过剩余价值的形式在工人身上榨取剩余劳动。

何为剩余价值?

作为商品流通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W(商品)—G(货币)—W(商品),即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而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流通形式则是G(货币)—W(商品)—G(货币),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是为卖而买……这种流通形式的完整公式应该是G—W—G',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 G-W-G’ 我理解就是一个投资行为,通过投资,资本所赚取的利润就是「剩余价值」,好比你买股票,10 块钱一股买入,15 块一股卖出,你赚的这 5 块钱就是「剩余价值」。但是从股票市场的交易来看,交易者并直接没有压榨任何人,但是价值却获得了提升。那么是否可是理解为净利润就是剩余价值呢?

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它的各种生产要素价值总额而形成的余额。

如果从这句话来看,那么「剩余价值」似乎真的等同于利润。但是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劳动力。首先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价值由工作时长决定,也就是我们不考虑时薪,资本家通常按照每个月来发放工资,我们假设一个人的时薪是 10 块钱,每天工作 8 小时就是 80 块,每个月工作 22 天就是 1760 块,此时是没有剥削的。但是工作时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虽然我们名义说是每天工作 8 小时,但是资本家会想尽办法让员工尽可能的延长工作时间而不支付加班费用,那么这种行为就会产生剥削。例如上述案例中这个人平均每天加班两个小时,相等于每天工作 10 小时,一天赚 80 块也就意味着时薪从原本的 10 块变成了 8 块,那么这减少的 2 块才是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价值。

在生产过程结束时的商品价值则是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由三部分构成,我对此的理解是物料成本 + 工人工资 + 利润,也就是剩余价值实际上就是商品的利润。我想要后续的剩余价值全部替换成利润来解释,不知道是否行得通。

马克思认为交易本身并不能带来利润,利润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部分。在生产过程中通常由两种成本(马克思称之为资本),一种是不变成本,一种是可变成本。

不变成本就是商品原材料的成本,就单个商品的原材料成本来看,这部分的成本在一定时期内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也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成本就是工人的工资,因为工人的工资是资本家控制的,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等方法来改变这部分的成本,所以称之为可变成本。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马克思使用剩余价值率来衡量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家的剥削程度就越高。

剩余价值率 x 工作时间 = 剩余价值量,意味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价值量。

什么是一个工作日呢? 资本的回答是:工作日就是一天24小时减去几小时休息时间。

但这里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假设上述案例中的员工并没有被要求加班,而是每天工作 8 小时,时薪 10 块钱,那么这里面是否还有剥削?时薪 10 块钱是否是一种剥削?为什么不是 15 块或者 20 块呢?什么样的价格才能算是不剥削呢?

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那就是实现增殖,获取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

第三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为:协作阶段、工场手工业阶段、机器大工业阶段。

三个阶段都是资本主义对利润的追逐更加直接和粗暴。

许多人集中在一起,有计划地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就叫做协作。

协作阶段并不能够显著降低可变成本,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一些不变成本的边际成本实际上会有些许下降,例如建造工厂的面积越大、容纳的工人越多,单位建造成本越低。

工场手工业是指以手工操作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通过劳动分工,使得工人出现熟练工,熟练工单位时间内的产出会显著提升,虽然不变成本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因为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得工人的工资相对性下降了。

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机器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不变成本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可变成本大幅下降,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利润大幅上升。

第九章: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马克思在这里开始提到利润,他认为利润实际上反映了剩余价值,那么其实也就是二者其实就是指同样的事物。但是马克思认为利润这个词会让人们误以为利润是通过资本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压榨剩余价值产生的,所以他强调要二者虽然一直,但剩余价值才是本质。

不过这就是我想起另外一个问题,例如 A 卖牛排,如果市场上只有 B 购买牛排,那么假设 B 知道 A 的成本,于是以成本价 5 元收购,此时 A 没有利润。假设市场上多了一个 C 也想购买牛排,但是 A 只有一块牛排能够出售,那么 B 和 C 就会争夺这块牛排,因为市场会选择价高者得,假设 C 原意出价 8 元购买,而 B 最多只愿意出价 7 元。那么对于 A 来说,8 元出售时自己会赚取 3 元的利润。那么这个利润我并不认为它跟剩余价值有任何关系,纯粹是因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的 A 获取了利润。

如果从这里去探求利润的来源,那么我的看法是利润源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的认知,如果 C 觉得牛排最多愿意付出 10 块钱来购买,那么对他来说 8 块购买依然有的赚,这 2 元的差价对于 C 来说就出 C 的消费者盈余。

而 A 的成本是 5 元,但是以 8 元的价格出售了,赚取 3 元就是生产者盈余。那么利润就来自于消费者对于商品的最高使用价值与实际价格的差异。如果二者完全一致,交易可能达成,但是利润不会产生;如果消费者认为的最高使用价值低于商品的实际价格,那么交易不会达成,利润也不会出现。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

我理解剩余价值实际上它反映在了「可变资本」里面,因为可变资本用于衡量工人的工资,那么加班不给加班费,由此产生的剩余价值,实际上是降低了可变资本,从而是的商品的成本得以下降。

但是成本下降未必代表着利润的出现,如果某个商品的价格为 10 元,成本只有 2 元,那么其利润空间就有 8 元,但是市场上的所有消费者认为这个商品的最高用值只有 1 元,那么意味着这件商品根本不可能卖出去,也就是利润永远不可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