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鬼出没的世界
在我看来「科学方法」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技能,面对每一个结论我们都可以去质疑,而作为提出结论的人,也都应该尽可能的给出足够的证。
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再读,不要追求数量,而要追求质量。
在我看来「科学方法」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技能,面对每一个结论我们都可以去质疑,而作为提出结论的人,也都应该尽可能的给出足够的证。
增长五线描绘了企业增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5 中状态,类似于 Andrew Chen 的 Cold Start Theory,后者更加体系化,相比而言我更推荐后者。
冷启动理论描述的是产品增长的生命周期,从解决产品/市场契合度到爆发点,再到飞速增长到天花板,然后进入防守构建护城河。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方法也不同。
从本质上来看产品经理还是对用户负责,最终体现出来就是用户价值的提升,用户价值的提升相对也会提升「消费者盈余」,消费者盈余增加会鼓励用户参与交易,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护城河建立在企业对稀缺资源的所有权,因为稀缺的相对性和变化性,护城河也会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护城河,只有快速的适应市场的企业才能长久生存。
稀缺是因为资源的有限无法满足人们欲望的无限。欲望导致稀缺,稀缺导致专注于交付任务而忽略了任务价值。余闲是对稀缺所产生的风险做对冲,让注意力集中在价值而非竞争。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苦的止息,趋向涅槃寂静。」苦源自不满足,不满足则源自人类自身的欲望,而欲望是人类自然进化的产物,这种产物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反而会令人感到不快,而佛教就是教人们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其方法就是「冥想」。
文明是人类发展的体现,中国正处于通往科技文明的道路上,只要坚持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那么在大类资产的表现上还是会持续的增长。
本书中张磊描述了高瓴过去的投资理念和研究方式:把时间和信念投入能够长期产生价值的事情中,尽力学习最有效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标准,遵循第一性原理,永远探求真理。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如何高效的学习数学,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应用在任何学科。学习就是把新的知识固化为长期记忆,这并没有速成法,不过本书则介绍了一种较为轻松的方法。
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这是从旁观的眼光看的,与无趣之人对坐,如坐牢狱。人有好,人必有趣,有趣之人则肯定有神至而灵,是性情中人。
本书并不易读,虽然我自己已然读过些经济学的书,自以为还有些了解,但是《经济解释》中的理论和很多新名词也是闻所未闻,也更是让我了解到原来自己还知之甚少。
因为资本家的利润是通过剥削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而获取的,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际上劳动者参与到生产过程的比例会逐步降低,那么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也就降低,那么资本家的利润会越来越少。
现代人总是想要去改变世界,但很多时候连自己都不能改变。对于苏东坡而言,他想要的或许只是好好的体验自己的人生,虽然当中有波折,但这就是人生,充满了酸甜苦辣,否则单调无趣的生活又有何意义呢。
一本好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心智,从而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监视阅读可以快速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接下来的分析阅读可以让帮助读者更深入的理解一本书。
哪里有选择,那里就没有自由。而只有当大脑困惑时,选择才会存在。当大脑清醒时,选择就不存在,而是只有直接的洞察和正确的行动。
我们不如把增长黑客看作是提升产品价值的方法,将其与敏捷开发所提倡的高质量的、可持续的交付相结合,通过数据和假设驱动来帮助产品进化。
我不相信治愈孤独的方法就是遇见某个人,它与两件事情有关:试着学会与自己友好相处;试着去理解很多表面上的孤独,其实是社会的排斥力量所导致的后果
科技人文主义正是 KK 在《科技想要什么》随所提出的观点,而数据人文主义所描述的不就是道格拉斯在《银河系搭车客指南》中那个设计出地球吗?
作者深知很多设计相关的知识是无法通过这一本书就讲得清楚的,每个设计阶段都提供了很多的参考资料,对新手设计师来说算是一份参考指南。
本书更加侧重于介绍这些原则,但是如何正确的利用这些原则,书中则很少说明。作者侧重于各种设计案例来介绍这些原理所带来的「收益」。
Head First 系列的书籍向来都是面向行业的初学者,这本《深入浅出数据分析》依然值得想要了解数据分析的读者阅读。
作为入门的哲学书,这本书让我理解哲学到底在研究些什么,以及针对每个问题都有着怎样的答案。
生命并非短促,而是我们荒废太多。一生足够漫长,如能悉心投入,足以创造丰功伟绩。
「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知论」才是作者的核心观点所在,放在今天,作者可能会用微信和支付宝来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