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读书

1993 年的一天,李录在哥伦比亚大学听说有个关于股票的讲座,还有免费的午餐可以吃,于是冲着这午餐去听了讲座,谁知这讲座没有午餐(buffet),而是主讲人叫巴菲特(Buffett),一字之差,却改变了李录的命运。李录不止在一处讲述过这段经历,巴菲特的演讲让李录对股市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在之后创立了喜马拉雅对冲基金。

李录的这本《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只有上篇是书的正文,下篇其实都是过去在各地的演讲,可以快速略读。其实上篇的内容也是对演讲的重新整理,扩充的篇幅让李录可以更清晰的表述自己对价值投资的认知。正如书中的标题,李录从文明、现代化和价值投资三个方面分别解释了它们与中国的关系。

文明

文明定义为人类利用自身与环境中的资源在生存发展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成果,意在计量人类和其最接近的动物祖先之间拉开的距离。

李录认为文明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通过文明的先进程度来划分:

  1. 采集狩猎文明
  2. 农业畜牧业文明
  3. 科技文明

文明是人类发展的表现,自然也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目标,而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就是价值。如果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价值,自然需要更多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在采集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的表现就是劳动力(人口)的多少,劳动力越多,能够产生的价值也越多,同时劳动力也受到了食物数量的限制,只有当食物无限多的时候劳动力的增长才有可能,劳动力和食物之间就像是一个飞轮。

无论是狩猎文明还是农业文明,食物的多少除了劳动力的影响外还会手动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狩猎时期气候的变化和季节的变更都会导致食物数量的急剧变化,在当地的猎物变少时人类能做的就是迁移或者转而寻找其他替代物。

农业文明时期气候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但是不至于没有食物的地步,农业文明的出现让粮食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此时影响粮食规模的还加上了土地的因素。地球上可供耕种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那么生产的粮食也就有最大值,那么劳动力的上限依然会收到限制。

科技文明并没有改变耕地的供给,而是直接从根本上让劳动力不在于人口相关,而是通过机器,那么有限的耕地供养有限的人口,这些人口只要负责生产更多的机器,生产力就会大幅上升。而这种解放劳动力,将生产力与科技相关联就是现代化的体现。中国早早的进入了农业文明,但科技文明的到来却迟到了,究其原因可以说是文化的影响。

文化与现代化

文化是指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信仰。

1776 年发生了三件改变世界格局的事情:

  • 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
  • 美国发布了《独立宣言》
  •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础,从此市场经济在西方世界开始发展,伴随着机械化的生产,市场上商品开始更多,商人们从中赚取了大量利润,这些利润用于再生产,改进机器提升劳动待遇等,形成了新的正向循环。资本家赚取利润,利润用于再生产使得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利润。在此过程中,再生产使得科技的进步突飞猛进,同时劳工的待遇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善,在资本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整体都得到了发展。

而此时的中国在 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之后开始禁止航海,阻断与外界的交流,而在内部依然是农业社会,商人在社会中地位并不高,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如此。而在欧洲,赋予的商人开始资助皇室,为皇室主导的航海活动提供支撑,随着商人在社会中地位的提升,整个社会的政治阶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英国实现了君主立宪制,政治基础的变化使得市场经济体制更快速的发展。

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进化、自我进步、自我完善的机制,现代科技的介入使得这一过程异常迅猛。

西方的社会变革是在经济体制基础之上发生的,市场经济的价值在于市场的规模,市场越大创造的价值才能更多。当西方通过航海建立起横跨全球的市场时,中国还是集中在自己的小范围市场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五伦:君臣、父子、夫妻、朋友、长幼。五伦表述的是熟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中国是人情文化。人情文化中并没有规范如何与陌生人相处,也就造成了中国的文化本身讲究的不是开放和包容,而是控制。这些是为什么中国的自由市场不是由下而上自然形成的,而是反过来由政府推动的变革。但这种变革明显来的太晚,当西方在科技文明上已经前进了 200 多年之后中国才姗姗来迟。

市场经济与科技同样是正向循环,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凯文·凯利提到过科技的进化与生物进化有着相似性,二者都受到随机性的影响,而随机性又受到多样性的影响,技术越多样,这些技术随机组合的结果才可能更多,科技的进化也才成为可能。市场经济恰好成为了科技多样性的土壤,科技由商业公司而非政府主导,市场越大越自由,交易越多,越多越多带来更多的价值,更多的价值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商业公司参与,于是市场变得更大了。越多的商业公司也是的科技的多样性增加了,于是科技的随机进化的几率提升,科技便在这样的环境下迅速进化。

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的进步有目共睹,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文化却显得有些落后。传统文化中的熟人关系在应对自由市场中的自由交易出现了空缺,自由市场中有着大量的参与者,相较于一个人能处理的熟人关系,自由市场可以说是一个几乎全是陌生人的市场。

价值投资

现代化与科技进步的核心实际上是资本,资本投资公司才是的商业化的公司成为可能,才使得新技术的出现成为可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介绍了现代的资本主义如何从手工业工场进化而来,其根本是因为资本的扩大。科技的进化同样离不开资本,资本与商业公司同样是一种正向循环,资本资助商业来研究新的技术,新技术的成功能够为资本带来丰厚的回报。但是商业的成功是有风险的,如何选择正确的公司就成为现代的证券分析师们所关注的地方。

李录师承巴菲特,自然是继承了由格林厄姆创建的价值投资的衣钵。价值投资有四个部分:

  1. 股票并非是单纯的有价证券,它还是持股人对股票发行公司的所有权的象征。
  2. 作为有价证券的股票可用于交易,而交易需要看「市场先生」的脸色,但市场先生并非总是对的,它的情绪变化非常大。
  3. 投资总是有风险的,虽然人们常说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但一定价值投资一定要关注风险,投资需要给自己留出很大的退路,也就是安全边际。
  4. 建立自己的能力圈,所谓能力圈实际上是对公司和行业的深入理解,能够对公司和行业的未来作出比他人更准确的判断。

李录认为「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的核心,我非常认同,所谓安全边际是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值的差距,市值越小于内在价值,那么股票的安全边际越大。但是「内在价值」实际上正如我在《我所认识的商业:价值篇》中所介绍的,它是主观的。对企业内在价值的正确估算实际上就要依靠投资者的能力圈,对行业和公司本身的理解才能够正确的估算。

我认为股市才是自由市场真正的体现,而国内的股市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李录认为中国目前介于农业文明和科技文明之间,但是一致在通往科技文明这条路上,2018 年科创板的出现可以说是进一步靠近自由市场。另一方面,李录认为国内的目前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散户都是以短线交易为主,价值投资在国内非常稀缺,从中国的股票老大茅台我们或许可以看一些端倪。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原因,毕竟中国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深圳交易所在 1987 年才成立,相对于纽约交易所创立于 1817 年,中国整整晚了 170 年。但也正是这种姗姗来迟,也让价值投资在中国有更多的新机会。


价值投资一直是推崇备至的投资策略,然后真正实践的人却少之又少,也许是因为价值投资更加看重长期收益,而国内的股市交易的历史较短;另外就是散户在经济上总会遇到急用钱的情况,相对于机构投资通常不会长期持有某个公司的股票。美股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资产占比差不多 73%[1],而国内股市散户的占比则恰好相反,在 2020 年 9 月底有 80%[2] 之多。再就是人们都想轻松赚钱,对能力圈则需要对商业更深入的理解,这些困难都是阻碍价值投资的原因。也正如张磊在《价值》中所说:

尝试可能只是意气,但坚持却是勇气。


  1. Who Counts as a Retail Investor? ↩︎

  2. 散户力量趋弱 A股走向“机构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