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概念模型设计
概念模型是产品设计中会用到的一种图形工具,通过图形来描述产品作为系统会出现哪些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帮助产品经理了解产品的未来,制定产品规划,也可以帮助设计师来设计网站的信息架构,对于工程师来说,概念设计实际上和数据库设计以及声明式编程的理念也很类似,也可以作为参考。
Atlassian:收购驱动增长
Atlassian 的产品增长模式可以算是 PLG 的典范,通过优秀的产品吸引客户使用并付费,然后再引导付费客户探索更多的产品,从而提升 ARPU,Sales 也更关注客户的价值,而非拉新。
Notion:社区驱动增长
Notion 的早起增长主要是依赖于社区,而社区传播的本质其实是依赖于 Word of Mouth(口口相传),而一个产品能够让用户口口相传,好的用户体验是不可或缺的。
Beamer:优秀的产品运营平台
Beamer 是一个 SaaS 化的运营工具,这家特别低调的公司,整个公司只有 1-10 个人,从 2017 年至今只有一次融资记录,但是 Beamer 在 2019 年的营收已经达到 $450K,2020 年更是达到了 $1.1M,2021 年 $1.9M,我很好奇这么一间低调的公司能够如此快速增长的。
读书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好奇心是进步的关键,如果你看不到未来,这很正常,没有人看到的,但保持好奇心总是不会错的,去了解那些你不曾知道的事物,去你不曾去过的地方,要让自己的路越早越宽,才能「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
深度学习革命
我并不担心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取代人类的工作,我认为这正是科技进步的目标,科技的目标正是不断的帮助人类拓展能力的边界。人类的社会总是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新的解答,在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部份工作之后我们总会遇到新的问题,人类的工作也从解决旧的问题转向应对新的挑战。这个过程可能并不总是顺利,但其进程却无法被阻挡。
魔鬼出没的世界
在我看来「科学方法」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技能,面对每一个结论我们都可以去质疑,而作为提出结论的人,也都应该尽可能的给出足够的证。
增长五线: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增长地图
增长五线描绘了企业增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5 中状态,类似于 Andrew Chen 的 Cold Start Theory,后者更加体系化,相比而言我更推荐后者。
深圳过境香港去日本
国庆假期去日本,在网上没有找到关于从深圳过境香港去日本的流程,不确定需要带哪些证件,于是自己走了一遍流程之后将其记录下来。
Things I know in 2022
人为了创造价值而生,而价值源于交易,交易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连接,创造了价值。高质量要求我们付出更多,但更重要的是高质量是建立在沟通之上,沟通/反馈的周期越短,信息越透明,我们越能了解彼此,连接的质量才能更好,交易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懒:最小作用量原理
宇宙基于某种目的让物体都遵循最小作用量原理运动,这种运动也是概率上最可能发生的现象,但概率上最容易发生的并不代表就是我们想要的,概率让我们变得很懒,但我们的目的则是对抗懒。
写作是一种思考方式
我们需要一种媒介可以帮助记录流水一样的想法,并且从中建立起联系,大多数的笔记应用依然在如何将「块」状的笔记关联起来,然而思维是线性的,没有「块」的概念。